弘扬教育家精神|致敬湖应三十年——身边的好老师(第五期)

本站   2024/9/25 8:21:06  

图片

刘中硕教授

(供稿:文化传媒学院)他始终秉持着为国育才的初心,坚守师道初心,孜孜不倦培桃育李;他退休后仍发挥余热,用行动诠释了一名教育工作者的不忘初心,永葆本色的使命;他总是给予学生以希望、力量、信心和方向,让我们在青春的奋斗中获得能量,在人生的迷茫中得到指引——他便是文化传媒学院的刘中顼教授。四十载春秋,他始终坚守在三尺讲台上,用知识的甘霖滋润着莘莘学子的心田。

用心教育,余热生辉

1983年,刘教授毕业于湖南师范学院,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湖南城市学院中文系任教。当他第一次走上讲台,看着下面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眸子,他在心里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自己的毕生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2014年,他光荣退休。2017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眼疾使本就高度近视的他几乎失明。虽然他也想过要停下来休息,但还是舍不得自己心中最热爱的那份教育事业。2020年,他孤身一人来到湖南应用技术学院继续他的教育生涯。刘教授潜心研究教材,不断完善教法。把《古诗词鉴赏》、《中国现当代文学》《城市文化研究》等晦涩的理论课程变成了深受学生欢迎的热门课。

刘教授在教育一线辛勤耕耘,教会学生的不仅有专业知识,更有严谨踏实的优良学风和知识报国的崇高精神。他上课会提前十分钟到达教室,风雨无阻。“刘教授都能克服眼疾的困难,提前到达教室,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迟到呢?刘教授用实际行动促使了我们优良学风的形成”学生如是说。他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在他的教学生涯中,曾遇到一位家庭经济条件差但却有着写作才华的学生,刘教授在帮助她改善生活状况的同时,也不断鼓励她去参加学科竞赛,创造属于自己的作品。刘教授仔细审阅她的作品,与她倾心交流,提出相关指导意见。最后,这位学生在写作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他身体力行,教育学生以严谨的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精神对待学业。他的课堂从不拘泥于传统,而是理论结合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布置的作业也是为了检验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信念不变,孜孜不倦

老去的是岁月,不变的是信念。刘教授把教育事业的信念融进血液里。无论是在职还是退休,他对教育事业的初心从未改变。在时代的变迁中,他始终保持着对教育的敏锐洞察力。为了赶上时代的浪潮,他经常向年轻教师寻求帮助,熟练掌握了多媒体的使用方法。当学生为他制作的精美课件鼓掌时,他只是微微一笑:“这有什么的,老师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嘛。”当学院遇到难题时,他总是主动请缨,当年轻教师向他取经时,他总是毫无保留。刘教授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老教师的责任和担当,也照亮了学生求知的道路。“一想到教室里还有同学们在等着我,我就有了无限的动力,我觉得我依然可以奋斗许多年”这句话不禁让人潸然泪下。

平凡岗位上,他始终兢兢业业。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关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与学院变化。工作之余,刘教授笔耕不辍,发表学术论文4篇,如《论古今田园诗歌的脉承与发展》、《郭沫若话剧对传统戏曲艺术的继承》等,他的科研项目《湘酒文化研究》入选国家教育部课题,《周立波乡土小说创作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入选湖南省社科联课题等。

榜样力量,引领未来

 “我不过是个寻常之人,所做之事也很平常。身为教师,教导学生、培育人才是我的本职。只要我的眼睛还看得清,只要讲台上还需要我,我就一直会坚守在这里”。这是刘教授常挂在嘴边的话。在刘教授身上,我看到了老教师的担当。从青葱少年到古稀之年,初心如磐,始终如一。他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人民教师的初心和使命,向我们阐释了热爱的力量。“求学时不要局限于自己所学的专业,而是要多方位发展,不断提高自我综合能力。以后不管在哪里工作,都要严格要求自己,不计个人得失,甘于奉献。”刘教授满怀深情地说着对我们青年一代的殷切期盼。

教育的本质是一个生命对一群生命的影响,是让每个人最大限度地发展生命和发现自我,崇高的事业需要榜样的引领。刘教授为新一代青年学子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他对教育事业奉献一生的信念及对年轻一代的殷殷寄语必将指引者我们奋力前行。刘教授的初心始终不渝,他在谱写着属于自己平凡而伟大的故事。同时他也将信念的火种传递到我们的手中,我们要跟随着他的脚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奏响新时代的青春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