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模式: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

本站   2023/12/6 17:28:40  

1、OMO的起源

OMO,最初是一种商业模式,起源于新零售领域。2017年11月,李开复在《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杂志The World in 2018特辑发表专栏文章“Meet OMO sapiens”,在新零售领域提出了OMO概念,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李开复,2017)。一大批企业开始把目光从O2O(online to offline)模式转向OMO模式,致力于发展全通路经营的商业模式,使线下获得线上的便利和选择,线上获得线下的体验与服务。

伴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OMO商业模式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互联网经济思维下的线上线下融合的商业发展模式。与其他商业领域类似,OMO概念的出现也驱动着培训机构从“单通路的线性服务”向“全通道的闭环服务”转型。

用户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趋势,对传统培训机构的纯线上或纯线下教学模式形成了冲击。纯线上机构成本高、盈利难度大、课程体验不足,纯线下机构的运营成本高、无法规模化、方式固化(多鲸教育研究院,2020)。于是,大家开始探索如何基于OMO教学模式实现降本增效,以获得持续竞争优势和长足发展。

2、OMO模式从商业冲动到教育理性

1.线上线下融合的必要性

线下教学一般在面对面教学环境中开展。真实情境下的体验与交互,特别是价值和文化之间的交流,契合了人的社会参与和情感交流的需求,使线下教学易于开展多元化的活动,也易于管理与提供服务。

而线上教学具备线下教学所欠缺的快速、及时、不受时空限制和可重复性等优点。例如,线上学习平台和直播软件基于互联网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服务再生,增强了教师与学生的知识、观念、信息之间的交换(祝智庭等,2019)。智能答疑、智能测评、学习数据自动化呈现等线上功能有助于教学与服务适应学生的动态变化。

线上和线下教学具备各自的独特优势,如果只关注某一方的优势或单个优点,显然无法适应未来技术发展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而线上线下优势互补能更有效地推动教学活动进程。

因此,线上线下相互赋能,驱动教育的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进程是未来学校建设的必然趋势。

2.线上线下融合的演变路径与发展走向

以互联网和AI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逐步渗透入教学、管理、评估等方面。人们逐渐意识到,利用技术赋能对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进行突破的关键之一就是推动线上与线下的协同调配。

基于此,O2O(online to offline)教学模式的概念应运而生,意为从线上到线下或从线下到线上,倡导从线下或从线上获得部分教学或服务,此时,线上线下是混合状态,界限明显,线上线下的关系仅仅是相互助力。实践证明,O2O教学模式不能实现充分有效的线上线下结合与发展。

在O2O教学模式基础上,有研究者提出了OAO(online and offline)教学模式,即线上和线下相结合。OAO教学模式主要通过线上和线下连接的方式实现教学活动,线上线下各自开展相应的教学和服务,然后再将两者结合起来以实现完整的教学活动。

OAO教学模式中,线上线下是混成的,两者属于并行关系,边界依然明显,且无法解决信息流通和跨越服务问题。所以,如何使线上线下教学的信息更加对等、及时,使学生获得更好的教学服务与学习体验,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

由此,我国教育工作者率先提出了OMO教学模式的理念,倡导线上线下无边界、功能一体化、时间和空间跨度缩小的教学与服务。OMO教学模式虽然源于O2O教学模式与OAO教学模式的线上线下优势互补理念,但明显超越了两者,重点强调学习服务体验与教育教学优化,线上与线下是融合关系。

OMO教学模式旨在通过技术手段进行线上线下深度融合:一方面构建全方位、全场景、全过程的无缝学习环境,另一方面创设多维的、零时差的学习服务,促进精准、开放、共享的智慧化学习。

技术从助力、并行到融合赋能线上线下教学。O2O教学模式、OAO教学模式和OMO教学模式三者是递进发展的,体现了从虚实整合到虚实融合的发展理念。目前教学实践中依然是O2O教学模式、OAO教学模式和OMO教学模式并存的状态。与我国教育信息化路径相一致,线上线下融合教学的发展也呈现出从在线化到数字化再到智能化的走向,即OMO教学模式的走向是发展精准、定制、开放的教育和学习,促使传统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教学模式发展。

3、OMO教学模式的内涵

在教育领域,OMO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技术手段打通线上和线下、虚拟和现实学习场景中各种结构、层次、类型的数据,形成线上线下融合的场景生态,实现个性化教学与服务的教学新样态。

OMO教学模式兼容混合学习(blended learning)和混成学习(hybrid learning)模式,体验无缝学习(seamless learning),并促进智慧学习(smart learning)发展。

1.OMO教学模式兼容混合学习(含混模学习)

混合学习,也称混模学习(mixed mode learning),通常以数字学习和课堂学习相结合的形式,提供正式的学习体验。在混合学习环境中,线上教学意味着要替代线下教学的某个要素,此时线上教学是线下教学的替代品。

OMO教学模式兼容混合学习模式,线上线下元素间可交叉融合,要素组合变化重构学习空间,集成了从无技术面对面课堂到全技术全网络的线上学习的混合学习。同时,它强调为学生提供灵活的学习资源和方式,对传统的教学活动组织方式形成冲击,支持构建个性化教学模式。比如,在同一学习活动中集成TPACK(技术、教学、内容和知识)、SAMR(替代、扩充、修改和重新定义)、PST(教学、社会和技术获取)模型(Riyami et al.,2019)。

2.OMO教学模式兼容混成学习(含混成学习)

混成学习结合了正式、非正式和体验式学习,以及同步和异步的方法。在混成学习环境中,学生以亲临课堂学习为主、在线学习为辅。混成学习包含混成班和混成校两种应用形式。

其中,“1个在校班组+n名居家生”混成班的方式,在校学生按组面对面上课,在家的学生借助媒体异地学习;“2个在校班组合并+n名居家生”混成班的方式,在校学生在两个班级分组学习,其中一个班级在主讲教师的指导下上课,另一个班级在另一名教师的指导下参与课程,其他学生异地上课。混成校是在全校范围内灵活使用混成学习模式,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OMO教学模式兼容混成学习中混成班和混成校的表现形态,呈现出线上线下教学与服务无差别、无边界、无障碍的形态,支持灵活的学习方式并促成自然优质的学习体验。

3.OMO教学模式追求无缝学习体验

OMO教学模式聚焦于教室、学校、家庭和其他教育场景等实体空间之间的无缝对接,以及虚拟仿真实验室、智慧教室、网络平台等数字空间之间的无缝联通,学生在家、在校区以及外部现实环境中均可获得工具和资源支持。它有助于推动知识双向流动联动,形成适应学生差异和个性化需求的系统性、整体性全场景教学闭环。

从场景、方式和体验上看,OMO教学模式体现了跨时空、可随处获取学习资源、可组合使用多类型设备的无缝学习环境;契合了知识合成、多学习任务自如切换、兼容多种教学模式的无缝学习教法;呈现出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个人学习与社会学习和实体世界与虚拟世界的无缝学习文化(见图3),即OMO教学模式指向多维的良好学习体验,以及多元的文化融合。

4、OMO教学模式促进智慧学习

OMO教学模式借助技术增能打通线上线下,逐步形成立体化、多元化的学习场景,赋能学生多感官、多角度和多方面参与;线上和线下数据双向交织,以及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将构建起无界共享的资源空间;而对学习行为数据的采集与分析,将驱动精准识别、诊断和决策,即OMO教学模式具备的线上线下协同特性,首先给教育领域带来的是无处不在的连接与运算能力、无缝共享的资源、全面智能化的学习服务,对消除线上线下边界壁垒、协调各教学要素机能、创新教学模式等具有积极作用,这正是基于洞见的决策形成智慧的过程,必然能推动无缝联通学习空间、敏捷感知学习情境、自然交互学习体验、精准适配学习服务、全程记录学习过程、开放整合数据资源的智慧学习深化发展。

来源:网络

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旨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谢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