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棘悦刊:教育家的精神是什么?【转】
中国数据开放
2024年8月29日最新发布:
2024年8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发布。
意见提出,经过3至5年努力,教育家精神得到大力弘扬,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取得积极成效,教师立德修身、敬业立学、教书育人呈现新风貌,尊师重教社会氛围更加浓厚。到2035年,教育家精神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追求,实现教师队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成为常态,教师地位巩固提高,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和令人羡慕的职业之一,形成优秀人才争相从教、优秀教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来源:新华社)
教育家精神是什么?
如何理解我们这个时代的教育家和教育家精神?
教育家精神是“教育家”的精神。
教育家不是政治家、企业家、科学家或者其他什么家。
教育家是热爱教育,理解教育,信任教育,投身教育,从事教育等,而且以符合教育规律的方式长期从事教育,并做出卓越教育贡献的人物统称。在合理范畴内,政治、经济科学等领域的理论、技术和工具可作为手段服务于教育,而非相反。
教育家精神是一股“精神”,对教育的热爱是发自内心的,是基于热爱而终身学习教育、践行教育的,是将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融合于教育实践的,其教育实践又是自主而自由的。对于真正的教育家来说,教育不仅仅是一门职业甚至不止是一份简单的工作,而是持续为之付出并从中持续获得价值感与幸福感的光荣事业,通过执教让自己展现一种由内而外的独特气质和风范,在引领形成一种稳定而鲜明的教育文化的同时,由此影响着更多人相信教育、投入教育并把教育办好。
教育是国家民族发展的本源。
教育出问题,带来的影响极其深远。
教育家精神的形成既是个人长期学习和逐渐的结果,也是良好环境引导和塑造的结果。对教师个人来说,需要在心无旁骛、踏踏实实的教育实践中认识教育、体验教育,发现和领略教育的真谛与价值。
教育家是行动的。教育家精神根植于积极的有意义的教育行动,它是在点点滴滴教育实践中孕育生成的。不是来自厚厚的文件,不是虚拟的高高在上的,不是研究出来的,不是制定出来的,不是申报出来的,不是考核督促出来的,而是在教育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教育家精神是光亮的,是令教师感到荣耀的终身品格,是教师基于热爱与信仰的自觉,而不是用以计量绩效的漂亮数字,更不是用来张扬的荣誉帽子。教育家精神是广大教师默默耕耘的坚守,是一幅幅三尺讲坛上朴实无华的画卷,而不是感天动地的圣人故事,不是自上向下的奖励,更不是不是镁光灯下的描眉画眼和夸夸其谈。
不是什么人都可以称之为老师!
不是从事教育就可以为称之为教师!
教育家精神既需要教师个人追索和修炼,也需要精心涵育和呵护。让教师从被支配中解放出来,给他们自由;从无休止的考核与评价中解放出来,给他们自主,给他们信任;从各种舞台式的改革与创新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回归课堂,回归初心;从不断攀高的政绩里解放出来,从挑灯夜战的各种攻关里解放出来,从淘汰式竞争中解放出来,从普遍的亚健康中解放出来,告别无意义的内卷,给他们值得荣耀值得热爱的理由,让他们依旧热爱。
教育家精神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土壤,在社会主义现代文明的时代语境中得到丰富和确证。今天我们学习、践行、弘扬教育家精神,就是打开一座文化的富矿,找到精神成长的坐标。
坚持以德铸魂,坚定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
教育家即“大先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理想教师形象的时代激活,是中国话语的智慧表达。“先生”之大,在于大情怀和大境界,有为国为民的大担当;“先生”之先,在于先知,更在于先觉。我国知识分子历来重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坚持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始终胸怀大局,心有大我,始终与民族复兴同向同行。教师身负“传道授业解惑”之天职,应当坚定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始终做到:筑牢立身从教、教书育人的信仰之基,坚定教育报国理想,凝聚起披荆斩棘、勇毅前行的强大动力;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坚持立德树人,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树立服务国家战略、服务人民需求的人生追求,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坚持以德立身,陶冶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
新时代的“大先生”不只要具备扎实学识,更要具备较高的道德品格,成为学生的道德榜样,发挥正面示范效应。陶冶高尚道德情操,以德立身,担当强国建设使命是教书育人的根本道德操守。言为士则、行为世范是好老师的道德品质,是树立正确师德观的道德风范维度。广大教师应把教师职业视为毕生追求的事业、志业,在自我修养的不断提升中实现道德境界的升华。一要恪守职业道德的自觉,这是基础;二要主动承担起培根铸魂的育人使命,这是根本;三要系统推进、协同落实德行要求,这是关键。我们应根据对教育使命的深刻理解,构建一个美好而切合实际的发展蓝图,引领学生、家长、社会为之共同奋斗。
坚持以德施教,涵养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
教育肩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崇高使命,广大教师要以超越当下的勇气和想象力,坚定地去迎接必然到来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家要有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这为广大教师躬耕教坛指明了清晰的方向和具体的方法:要更新教育理念,这是涵养启智润心、因材施教育人智慧的必备前提条件;要积极转变育人方式,这是涵养启智润心、因材施教育人智慧的必经方法与路径;要精进提升育人本领,这是涵养启智润心、因材施教育人智慧的必做功课。
坚持以德立学,秉持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
放眼世界,我们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挑战,更是机遇。“面壁十年图破壁”,百余年前,伟大革命家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新时代,我们应当激励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读书”。广大教师须以身为范,秉持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以践行终身学习理念为基础,以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为职业目标,以培根铸魂的职责使命为根本方向,精耕细耘,不遗余力、迎难而上地启蒙和影响学生。
坚持以德树人,勤修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
史蒂芬·柯维在《第3选择》中指出:“任何人只要留意看,都可以在每张独一无二的脸上感觉到孩子们那无限的期许。这些期许无法成真对社会来说将是无法估量的损失。”教育是爱的事业,教师是爱的使者。少年儿童在成长的紧要处、关键处,要靠教师爱的引领,要培育“孺子牛”,就必须从小哺以理想和信念。一个好教师应做到以爱育爱,做既教书又育人的教育家;用大爱书写教育人生,做既授业又传道的“大先生”;要传承爱的教育,做学生“报国梦”的筑梦人。
坚持以德育德,树立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
2021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武夷山朱熹园考察时提出:“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也是教育人必须捍卫的正道。广大教师要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践行者,树立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要把握好赓续和发展、高线和底线。“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三尺讲台是教师不变的坚守。广大教师要学习、理解新课标倡导的从“教知识”走向“育新人”的新要求、新导向,做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